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冕寧,劉伯承司令員與彝族果基支首領果基約達在彝海之濱“歃血結盟”,使紅軍順利通過百里彝區,為紅軍搶占安順場,勝利搶渡大渡河爭取了寶貴時間,從而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讓紅軍重蹈石達開覆轍的陰謀。在冕寧發生的偉大歷史事件“彝海結盟”,是長征宣言書的民族篇,是長征宣傳隊的高潮段。
“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重大決策。冕寧作為長征路上有廣泛知曉度、美譽度、闡釋度的重要節點,要特別珍視這個機遇,強化緊迫感、使命感,努力把冕寧建設成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創新高地和嶄新景點。要以彝海結盟為原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裂變出‘六個海’:紅海、文海、碧海、情海、云海、銀海,每個海都自我發展,又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契機,再次為冕寧的發展‘加冕’。”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李后強教授表示。
南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袁同凱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三個‘優先’”為題。講述長征文化既是紅色文化傳統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思路必須緊扣這一文化象征意義,重點強調在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認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層面的重要作用。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進修一部副主任郝首陽以“讓紅色彝海走進文化圣殿---兼論長征精神在冕寧的傳承與發展”為題。認為就是要以長征精神為鼓勵,共同舉力,讓彝海走進文化盛筵,走進大眾視野。建議要通過圍繞彝海主題,做好做足文藝宣傳;鼎力做好“申遺”與“保護”,提升彝海文化品位,走好新時代征程路。
本次峰會就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達成了諸多共識,提出要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去認識紅軍長征路線的現實意義,要緊扣長征文化的象征意義,在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認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一中去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峰會發出的“彝海倡議”強調要在頭腦上做大文章,在人才上做大文章,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貢獻應有的力量。
在峰會開始之前,與會代表還一同前往結盟新寨、彝海結盟紀念館、彝海參觀。了解“彝海結盟”的形成和發展歷程以及老一輩革命家和先烈們積極投身革命的光輝事跡,重溫了那一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通過參觀這些紅色文化場景,看到珍貴的歷史遺物和觀看老一輩革命領導人留下的圖片影像資料,一幅幅震撼的歷史圖卷,一幕幕感人的革命場景,深深感染了我。”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讓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