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山寶藏》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 編,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定價88.00元
“經過10天的搶救發掘,劉弘和考古隊員們的收獲不小,一共發現了5座漢代磚室墓,但其余4座已經被盜墓者洗劫一空……”(《沉睡千年,東漢搖錢樹從歷史中醒來》 記者:李曉超)
“如此精美的金冠可以看出其主人的身份并非普通,那么他究竟是何人?它在泥土中經歷了怎樣的漫長等待?背后又隱藏了怎樣的一段故事?……”(《纏枝紋束發金冠開啟一段“明代變遷史”》 記者:祝藝仁)
“提到一百年前的中國畫壇,不能不提被康有為評價為‘鳳毛麟角’,被著名書畫家曾農髯稱為‘當代畫學博士’的國畫大家、美術理論家、教育家、上海美專教授、西昌人——馬貽……”(《從“秋山煙靄”圖解讀一代名畫家馬貽》 記者:侯麗芳)
一些是獨一無二的文物,一些是本土走出去的著名歷史人物,一些是深藏陋室的孤本畫卷,當這些人物、軼事、古董,在等待千年后,再一次浮出塵埃,重見天日,誰是見證者,誰是收藏者,誰又是最懂他們的目擊證人?
歷史的霧靄漸漸撩開,神秘的面紗層層揭開,現實的真實和歷史的真實雙雙得以解釋和重生,對于千年后的子孫和未來的人們,覲見或者頂禮膜拜,都在這本書里,得到了釋然。這就是《涼山寶藏》給我們的啟示,可以說,《涼山寶藏》,在一定維度上為我們呈現了一些值得分享的千年時光。
剛剛,這本由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編、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書,擺在了我們的案頭。
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涼山文明史的注腳
以20件珍貴文物為基本,輻射歷史漫長的歷史文脈,曬出幾千年大涼山文明的演變史或者軌跡,即是這本書想要表達的一個語境。
泱泱大中華,每寸土地上流動的文物,都是我們這個大國歷史血脈里流淌的文化基因,包括《涼山寶藏》里面的這20件。
這20件文物,是涼山古老歷史的一個小切面,卻映射了涼山千百年來每一次顫動的音符和曲線,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使涼山成為文物資源富集之地。經過50多年來的發現、發掘和積累,涼山州博物館目前的文物館藏已經達兩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近2000件。
這本《涼山寶藏》,就是講述從兩萬余件館藏作品中精選出的20件(套)珍品身上傳遞著的歷史密碼,試圖還原每一件文物自帶的光芒和傳奇,或是涼山文明史的一個注腳。
這些文物,包括帶流陶湖壺、九節魚紋銅杖、銅鼓、編鐘、銅搖錢樹、八角星金飾,還有難得一見的紅軍借屋憑據,丁佑君烈士親筆信,著名書畫家馬貽畫作,美國學者洛克的護照等。
這是一本講述關于涼山歷史和中華文明史有千絲萬縷關聯的書,講述的是一段歷史數據鏈上,那些不可或缺的活的證據。
“這些文物與歷史猶如一對孿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們將過去和現在緊緊咬合,穿越時空的界限,與我們對話,它們是涼山各族先民留給我們的巨大寶藏,值得我們細心地審視、專心地研究、精心地保護。”涼山州博物館館員賈麗說。
具有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近年來,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節目,炒熱了藏在深閨人未識的諸多文物,讓這些深埋地下幾千年,而后深藏博物館近百年的文化載體,重見天日,散發出熠熠生輝的歷史之光,使這些文物自身的溫度慢慢散發出來,教導人們感恩時代,感恩時間,感恩世間萬物。
無疑,《涼山寶藏》想要表達和關注并一脈相承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懷。
“《涼山寶藏》以它們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考量標準,用文物講文化、談文明,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和歷史價值,旨在讓更多人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讀懂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西昌都市報》副刊部副主任林紅,一語道出本書的特點和目的。
她還借此表達感謝,“特別是涼山州博物館唐亮館長的鼎力支持,以及館員賈麗的具體落實。沒有他們的幫助和點撥,這些文物的再次發聲,就不會那么快和順利。”
對涼山五千年歷史的回望和致敬
涼山州博物館考古人員對鹽源老龍頭進行搶救性發掘。
文物是文脈的最好載體,文物也是一個地區發展史上最具說服力的歷史標簽,生長在大涼山,你對這片熱土有多少了解?
《寶藏涼山》的初衷就是想要給大家提供這樣一次認識家鄉的機會,認識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子民們,那些榮光和燦爛的過往,從而更好地借鑒未來,賦能未來。
《西昌都市報》和涼山州博物館,一拍即合,握手歷史文物,共同意識到了做這件事的意義和擔當。雙方策劃系列報道《涼山寶藏》,從2018年4月2日刊發,每周一期,歷時5個月,20篇文章相繼發表。以具有歷史溫度的文字,表達對涼山五千年歷史的回望和致敬。
隨著文博人和媒體記者的踏訪和解讀,精美的20件文物演繹開精彩的故事,引起讀者強烈共鳴;而新書《涼山寶藏》的出版,將為更多讀者提供愉悅的閱讀和珍貴的藏書。
文/記者 米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