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縣是四川省傈僳族聚居人口最多的縣,有兩個鄉,總人口6000多人。千百年來,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德昌傈僳族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傳承了許多優秀的民族文化,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成功申報了1個國家級、9個省級、4個州級傈僳族非遺項目。
用傳統技藝“織”出幸福路
德昌傈僳族主要分布于金沙和南山兩個傈僳族聚居鄉和樂躍、寬裕、巴洞等鄉鎮的二半山以上,過去主要以農耕和狩獵為主,經濟收入單一。近年來,德昌縣委、縣政府加大對傈僳族的扶持力度,一項項惠民政策落地,傈僳族聚居區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群眾居住環境和生產條件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他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過上了幸福生活。
2015年8月,省級民間故事傳承人熊國秀代表德昌參加成都第五屆國際非遺節,在那里,她看到隆昌麻布已成規模,并且出口日本、韓國等地。這一次出行,讓熊國秀開闊了眼界。
回到德昌后,熊國秀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她覺得隆昌的麻布可以走出國門,為什么我們傈僳族的不行呢?于是,在熊國秀的多方努力下,2016年2月2日,德昌縣國繡傈僳火草麻布制作專業合作社正式被德昌縣食品藥品工商局批準成立。
合作社以南山傈僳族鄉為基地,來自金沙、樂躍、巴洞、寬裕等鄉鎮的130余名傈僳族婦女加入合作社。她們利用山區豐富的火草、火麻資源,使用傳統紡織工具和技藝,批量生產火草麻布衣裙、頭帕、挎包等物,并制作口弦、葫蘆笙等民族樂器,產品通過展覽銷售和網購方式宣傳傈僳族民俗文化,為山區傈僳人開辟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
讓火草麻布走出國門
德昌的火草麻布合作社發展至今,不僅建立了火草麻布種植基地,還舉辦了多次大型火草麻布編織技藝培訓和成果展,大大調動了會員們的積極性。今年種麻戶數增加到四、五十戶,他們在山上灑下了火麻種子,也灑下了對脫貧致富的希望。
“我家的火草去年賣了將近兩萬元,今年多種了一畝,收入應該會更高。”合作社會員李正英告訴記者,自種植火草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年多的時間,合作社的發展初見效益,火草麻布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銷售最多的地區是云南維西,最遠銷到臺灣。
2017年9月,熊國秀傳統(民間)手工業成功入圍涼山卓越工匠獎。談及今后的發展,熊國秀滿懷信心:“我想把祖先留下的記憶傳承下去;我還想結合現代科技,擁有一臺大型織布機器,大量生產麻布,解決山區傈僳族婦女收入,帶領我們傈僳族兒女把火草麻布推入市場,讓德昌傈僳族火草麻布走出涼山,走出省外,走出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