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呷此色:拍攝這組專題攝影的初衷就是想如實記錄新時期彝族人遷徙之路沿線地區的發展狀況,記錄彝區發生的變化,挖掘、收集、整理和弘揚彝族歷史與傳統文化。作為新時代的彝族青年,我很慶幸自己生在這個美好的時代,并且通過相機記錄下這一系列的變化。
《祖先的足跡》系列攝影作品的起點設在了我的出生地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拉果鄉拉果村的拉披俄,將出生地作為邁出重走彝人遷徙之路的第一步,這對我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路拍攝下來,我感受最深的是從四川涼山到云南昭通沿線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不斷滲透,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悄然改變,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各民族文化緊密交織在一起。涼山地區對于許多彝族傳統文化和禮俗的保留較為完整,進入一江之隔的云南昭通則是另一番景象,一些彝族傳統文化和禮俗如若不細心觀察和深入了解已難覓蹤影。文化交融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同時,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仍然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保持著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因此,對彝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保護和傳承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命題。

蘇呷此色攝影作品《祖先的足跡》
光明網:拍攝《祖先的足跡》系列作品給您在攝影的認識與技藝方面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蘇呷此色:拉披俄是個海拔2900多米的高寒小山寨,大約有30余戶人家。在拉披俄的5天時間,我每天都會到處走走看看,試圖尋找童年留下的美好印記。隨著國家脫貧攻堅的推進,如今故鄉的變化很大,村民基本都住上了磚瓦房,水泥路也已經通到家門口,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在提高,許多年輕人已經走出山寨,外出打工掙錢。以前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人們的生活隨著社會發展也在發生巨變,欣慰的是拉披俄的人們依然保持著那顆善良、純真的心,他們依然勤勞、豁達、善良。
記錄這些最質樸的、閃閃發光的人性,就是自由地表達真實的生活。作為攝影人,鏡頭不能高高在上往下俯看,也不能從下往上仰望,應當真正深入一線,走進他們,熟悉他們,研究他們,并且熱愛他們,深諳他們靈魂深處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作品。
光明網:對于青年藝術創作而言,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有著哪些意義?
蘇呷此色: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對廣大青年藝術家而言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幫助許多有夢想的青年藝術從業者,給予他們安心創作的環境,并最終幫助他們完成了創作心愿。中國藝術新視界巡展也為青年藝術家們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臺,積極推廣和展示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極大地鼓勵了青年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