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甘洛縣農業農村局黨員技術人才在坪壩鄉田間地頭向農戶推廣馬鈴薯規范化種植技術。 |
“要把減存量、控增量、防變量作為當前疫情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續強化脫貧攻堅力度,確保‘兩場硬仗’都要勝!”
“正著急買不到種子,農業農村局就給我們送到了家門口,真是太感謝政府了!”
“就沿著拉線挖溝壟箱,不要怕深,農作物都有‘邊際效益’,產量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早春2月,甘洛縣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全面鋪開了復工復產工作。
確保疫情防護和農用物資的安全供應、為恢復生產的群眾加油鼓勁、提供信息發布和后勤保障服務……非常時期保經濟,甘洛縣黨政職能部門提前謀劃、周密部署。他們的忙碌早于田間地頭的農民,也早于工廠企業的復工復產。實踐證明,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一定能凝聚起戰勝所有困難的強大合力!
農資農技下鄉力保春耕生產
2月12日,新茶鄉響水村的農民們喜出望外地收到了農業農村局送到家門口的玉米種等春耕物資,搶抓農時最關鍵的問題迎刃而解。
2月13日,一批農技人員來到坪壩鄉坪壩村的馬鈴薯種植現場,一邊操作示范、一邊耐心講解,為種植戶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農機培訓課,受到當地群眾的連聲稱贊。大家紛紛表示,這農技指導來得太及時了,馬鈴薯凈作、套種的規格,壟寬、窩距、行距,施肥的要領,種植、收挖時間的把握等,都是大家正關心的問題。
同一天,在波波鄉,鮮紅的黨旗飄揚在千畝花椒種植基地,各級干部人才正指導農戶套作馬鈴薯……
東風解凍,散而為雨。當前既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也是春耕備耕的農忙時節。為不誤農時農事,全力保障大春生產,甘洛縣農業部門將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有機結合,多措并舉做好春耕備耕的各項服務保障工作。
送農資進村。加強市場管理,協調農資經營單位做好種子、肥料等農資儲備調劑供應,做好農產品運輸車輛通行證審核備案。將全縣有資質的農資經營戶的物資種類、聯系方式下發到鄉鎮村,各地以村為單位將群眾需要的農資統計匯總下單采購,經營戶統一將農資運送到村,既解決了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出行困難又保證了農資供應。
送農技入戶。為避免人員聚集,甘洛縣農業部門迅速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青年突擊隊,把集中農技培訓改為到戶分散培訓。“兩支隊伍”與廣大種植群眾戴著口罩忙碌于田間地頭的場景成為一道別具一格的風景。
目前,全縣已完成大春馬鈴薯播面4.8萬畝;計劃中藥材種植2.3萬畝,已完成種植1500畝;計劃蔬菜播種4.1萬畝,已完成播種5500畝。
抓實產前培訓助力復工復產
“一定要全面做好廠區消毒、返崗人員管理、疫情防控物資儲備等工作,努力創造開工條件。”
2月11日,甘洛縣工業園區管委會就組織協調疫情防控消殺組開始對海棠工業園區企業進行消殺和培訓,要求各企業在嚴格執行甘洛縣疫情防控工作相關規定的情況下做足開工準備,切實履行企業防疫第一責任人要求,做好防疫應急預案和工作制度,落實返崗人員管理要求。
為切實加強企業復產復工指導,甘洛縣對全縣工礦企業進行了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和責任落實。目前全縣水電企業均處于正常運轉狀態,工業園區復工意愿強烈的企業正在抓緊復工準備,礦山企業預計3月中旬能進行正常生產。
同時,該縣啟動了以“涼山公共招聘網”、“涼山就業”微信公眾號為主,就業創業QQ群、微信群等方式為輔的線上招聘工作,并結合已復工復產項目,有序組織當地務工人員就近就業。
堅持力度不減嚴防嚴控疫情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進入關鍵時期,甘洛縣深刻認識到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全面貫徹“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體要求,始終堅持“內防擴散、外防輸出、加強救治”的嚴防嚴控策略,把減存量、控增量、防變量作為當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持續在人員排查、分類管控、宣教管理、物資保障等方面力度不減,堅決確保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抓實“五個數據”。以重點地區返鄉(返崗)人員、公安機關反饋數據、其他地區返鄉人員、藥店購買發熱藥物人員、縣醫院發熱門診病人為重點,確保排查力度不減。
抓細“三個重點”。抓好來自重點地區人員的集中隔離管控、抓好與確診病例有接觸的重點人員管控、抓好其他地區返鄉人員管控,確保管控力度不減。
抓全“三項工作”。加強正面宣傳引導、理順各項工作流程、統籌協調復工復產,確保宣教管理力度不減。
壓緊壓實任務發起脫貧攻堅決勝總攻
2月14日,省政府宣布包括甘洛縣在內的31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摘帽”推出后,甘洛全線干部群眾攻堅信心更足,鞏固提升全面同步小康的士氣如虹。
目前,甘洛縣已全面梳理好相關2020年脫貧攻堅工作方案并及時印發,所有項目正有序推進。結合州財政下達的1.85億元項目資金,按照優先確保“2020年鞏固提升項目、2019年續建項目進度、脫貧攻堅整改工作到位”的思路,擬定了全縣第一批脫貧攻堅項目及涉農資金整合方案。
鞏固奔康,甘洛縣目標明確、發力精準:團結一心、持續作戰,全力完成剩余貧困人口的減貧任務;聚焦監測戶、邊緣戶、特困人群,持續強化幫扶力度;建立健全脫貧長效機制,持續鞏固脫貧成效,確保與全州、全省、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