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鋤頭灣村卻是另一番景象:木板房安全性能不高,土墻房低矮、破敗、潮濕,人畜雜居,垃圾畜糞到處散落,一到雨天到處都是泥濘難以下腳,沒有太陽能洗澡,也沒有單獨的廁所。
如今的鋤頭灣村只是木里縣實施安全住房建設,打造藏區新居的一個縮影。
如今的木里藏家村落,告別了往日的貧瘠落后,蝶變建設成筑夢奔康的新家園。
把住房建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全力推進
東跨雅礱江、西抵貢嘎山、南臨金沙江、北靠甘孜州,木里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是四川省唯一的藏族自治縣。
由于地處內陸高原,千百年來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束縛著經濟發展、阻礙著社會進步程度和群眾生活質量快速提升,特別是藏區住房條件簡陋。
脫貧必先安居。在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攻堅階段,木里縣圍繞脫貧摘帽重點指標,補齊工作短板。藏區的住房建設不僅列入了全縣發展大盤之中,而且被擺上了“當務之急”的重要議事日程。
木里縣發力保障“安全房”,全力推進農戶住房建設。把住房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綜合載體和有效平臺,深入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五大行動”,全面解決全縣貧困群眾居住問題。
為確保脫貧攻堅安全住房有保障,2016年以來,木里縣以實現貧困戶非貧困戶共享和全域全面推進為目標,以貧困村非貧困村整村推進為方式,抓實易地扶貧搬遷、藏區新居、彝家新寨、幸福美麗新村等項目建設,投入近7.1億元,按照“九個一”建設標準,實施1.9萬戶安全住房建設,并配套實施“八件套”工程,筑牢群眾生活保障。
木里縣確立了“5121”脫貧攻堅總體思路。“5121”脫貧攻堅總體思路中,第一個板塊即“五個先行”之一的建房先行。
——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全縣幸福美麗新村項目共計10623戶,其中貧困戶817戶、非貧困戶9806戶。2016年投入2422萬元,完成1211戶。2017年投入8770萬元,完成4385戶。2018年投入11154萬元,實施5027戶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木里縣按照“讓貧困地區群眾住上好房子”和“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要求,按照“建設前有規劃、建設中有方案、建設后有檔案、交付使用有管理辦法”的原則,以脫貧攻堅為重點,深入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五大行動”,通過新建、提升改造、保護、結合旅游開發等手段,全面解決全縣困難群眾居住問題。
新建房屋以磚混結構為主,按照經濟、適用、美觀、低碳,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保持當地民居風格,體現藏區特色的原則,房屋建筑采用沿路分布,鼓勵采用聯排式布局,滿足節能、節地、節水、節材、防火、7度抗震設防的要求。戶型設計結合沼氣等新能源建設和環境衛生綜合治理,體現方便適用和功能配套,人畜分居,改廚、改廁、改圈,硬化院壩和入戶路等。
——全力實施藏區新居建設。藏區新居建設是全省“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劃”之一。“十三五”期間,木里縣實施完成藏區新居建設任務7371戶,按照“九個一”的標準,改造提升房屋功能。
時間追溯到2018年1月8日,木里縣農村住房建設啟動會議在縣脫貧攻堅指揮部舉行,會議對2018年幸福美麗新村、藏區新居、彝家新寨的建設標準和要求做了詳細說明。隨即,藏區新居建設便在全縣范圍內全面展開。
——加快彝家新寨建設。全縣彝家新寨項目共計368戶,全部為貧困戶。2016年投入334萬元,在沙灣鄉納瓦村、克爾彭姑村、牦牛坪泥珠村完成167戶。2017年自籌402萬元,在白碉呷咪坪村、倮波鄉瓦崗村完成17戶、李子坪黃泥巴村等三個村自主實施完成201戶。
在全面推進農戶住房建設過程中,木里縣堅持規劃先行,靈活采取多種施工方式,突出民族特色,堅持民居建設和產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同步推進。同時,堅持新村建設與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資金捆綁使用,突顯規模效益。
如今,在木里大地,一個個嶄新的藏區新居如一顆顆明珠,給這片藍天白云下的土地平添了幾分靚麗色彩。
居者有其屋 群眾安居樂業
住了幾十年的土坯房、木板房,如今住上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新居,村民甚是歡喜,“政府幫助我們住上好房子,這樣的日子過去想都不敢想。”
木里縣喬瓦鎮鋤頭灣村,距縣城4公里,主要居住藏族、彝族、漢族、苗族等6個民族,共4326人。2014年精準識別以來,全村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堅持“一戶一策”,大力實施安全住房、水電路網等建設,堅持產村相融、整村推進,優先解決無房戶、危房戶、困難戶問題,做到“不落下一村,不落下一戶”,讓村民們住上好房子,水泥路修到家門口。
如今,在鋤頭灣村,一幢幢藏族風情新居錯落有致,彝家新寨好似綻放的花朵,新栽種的景觀樹在陽光下生長,綠樹成蔭,鮮花綻放。文化活動廣場上,三三兩兩的孩子和老人正在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具有濃郁民族文化風情特色的新村正向客人敞開懷抱。
“現在家里用的是藏式火爐,干凈好打掃,不像以前用鍋莊,弄得煙塵、木灰滿屋飄散。以前沒有熱水難得洗澡,現在有了太陽能,一天不洗還不舒服,太陽能水還能直接用來拌食喂豬,又方便又省錢。“說到住進新房子后帶來的變化,村民們的話匣子打開了:“以前的院子,都是泥巴地,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路邊到處都是牛糞雞糞,又臟又臭,F在不一樣了,村民都養成了愛干凈的好習慣,院壩掃得干干凈凈,家里有垃圾都集中堆放統一處理,不再亂扔亂放。”
現在,村委會背后的民俗文化壩子寬敞干凈,每到節日,便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在這里開展。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在村委會所在的村口,專門修建了文化活動室,建設了農家書屋,里面電腦、電視一應俱全,供村民學習了解各類知識,緊跟時代的步伐。
在木里縣,與住房建設配套的是每個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村民活動室、圖書室和醫療站等公用設施,都與藏區的新居建設統一配套,并由政府出資進行新村道路硬化、電網改造、安全飲水設施等項目建設。
群眾住上了宜居適度、整潔美觀的新房,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應有盡有,科教文衛事業蓬勃發展,貧困群眾“居者有其屋”,有效解決了“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的難題,最大限度地將各項政策普惠百姓,進一步激發了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建家鄉的激情。
木里縣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彝家新寨建設、藏區新居等工程,不僅讓貧困群眾住上了好房子,更深刻改變著貧困鄉村的生產與生活習慣。
說起觀念上的改變,村民們用了“翻天覆地”一詞來形容,生活環境改變了,促使村民思想覺悟進一步提高。“漂亮的房子住起了,自己也要把環境衛生搞好,珍惜來之不易的好生活,不然對不起國家的好政策啊。”村民們笑著說。
讓群眾住上好房子的同時,還要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木里縣堅持把穩健發展產業、穩定促進就業作為貧困群眾實現持續增收、提高脫貧質量的根本性舉措。
以安全住房建設為主體,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健康文明新村為目標,木里縣按照“五個先行”總體思路,把藏區新居建設項目作為“一號”民生工程來抓,帶給木里縣新氣象。
近幾年來,木里縣以脫貧攻堅為載體,轉變發展方式、重構產業鏈條、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子,有條不紊地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實現了“住有所居”。
厚重的藏文化氣息、優美的城環境、良好的社會風氣……一個個城鄉文明的發展,被鐫刻在木里發展的記憶中,木里藏區的美好未來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