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村史館建設完成。在館內,不少干部群眾正在參觀。70歲的村民吉木子洛,時不時給孫輩們介紹老物件。
“這是什么?”在館內,不少孩子們指著一個水桶問吉木子洛。
吉木子洛和藹地說,這是他們小時候背水用的水桶。和她一樣,水桶是三河村婦女們當年背水喝必不可少的工具。那個時候的三河村,家家戶戶喝水得到幾公里的地方去排隊取水,再背回家里使用。
但現在哪還用的著哦!在三河村新居安置點的家中,家家戶戶打開水龍頭,自來水就流進出來了。
村史館以村史、村規民約、民俗風情、鄉賢名人、產業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風、家訓和彝族瑪姆特依(傳統教育)、積極向上的彝族爾比爾吉(諺語)、黨風廉政等為基本版塊,有村內大事、生產工具、衣食住行等實物陳,用一件件物品承載歷史,用一幅幅圖片記錄進程,用一處處實景濃縮記憶。
整個村史館共分為五個廳:分別是序廳、情牽三河廳、回望三河廳、奮進三河廳、新風三河廳和溯源三河廳。分別展示三河村的村情況、黨和國家對三河村的關懷、三河村近年來脫貧攻堅取得的成績,以及三河村的新風尚和民族文化等。
村史館為全村群眾打開了了解自身,了解父輩,了解歷史的一扇窗,傳遞了正能量。通過村史館建設,讓優秀的本土文化得以根植,得以發展,讓更多的人熱愛自己的家鄉,讓群眾了解歷史、傳承文化中弘揚愛國主義。
村里的老人們都說,看到曾經用過的老物件,既懷念又感慨,年輕人一定要了解這些東西,感激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