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魔芋產業——成為“行家里手”
自幼家境貧寒的阿初日坡,成家后常年與6畝承包地為伴,盡管他和妻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依舊擺脫不掉貧困,于是他暗下決心,無論如何也要走出一條致富路。
2010年,阿初日坡在走親戚時,看到親戚家種植白魔芋收入好,就向親戚家學種白魔芋,討教經驗和技術后,買了一些種子,在房前屋后、花椒林下試種。到2012年,他家零星種植的白魔芋面積擴大到3畝左右。
“脫貧致富,一靠政策好,二靠國家扶持,三靠勤勞!”阿初日坡告訴記者,初次成功后,在縣魔芋辦的鼎力扶持下,2013年,他租用村民的耕地,擴大種植規模,種了10畝白魔芋,獲得豐收,年底采收鮮芋12000斤,銷售收入達4萬元。
為提高種管水平,阿初日坡堅持自學,經常到縣魔芋辦咨詢栽種和管理技術,讓魔芋辦幫助外出參觀取經、聘請專家指導,積極參加縣、鄉舉辦的技術培訓等,逐步掌握了白魔芋栽培管理技術。
在白魔芋種植中,阿初日坡在縣魔芋辦的指導下,先后推廣林下套種、農作物間套種魔芋兩種方式,以單種、間種、套種多種方式,推進魔芋種植科學化、規范化、規;l展。以“青花椒樹下套種白魔芋”農特產業發展模式,采取“一青一白”植地結緣和優勢互補的生產方式,示范推廣青花椒與白魔芋間套種植不斷增強魔芋生產綜合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增收。
在短短的幾年時間,他就成了種養白魔芋的行家里手。2014年,他承包了土地,種了50畝白魔芋,收入20萬元以上。
創建魔芋基地——成為群眾致富“領頭雁”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阿初日坡說,光自己富了不算富,在自己富的同時,帶動和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他美麗的“致富夢”。
2014年,他在自己大量種植白魔芋的基礎上,投入20萬元資金,購買種芋,以“借種還種”的方式,按照每畝250至300斤的標準,把種芋發放給村民們,按照“承包農戶土地、群眾在地頭務工”的方式,在放馬坪鄉四爾且村地莫黑得組,以每畝800元的租金承包100余畝耕地,創建白魔芋種植基地,讓30余戶農戶在獲得租金的同時,收入魔芋基地的打工收入,帶動村民勤勞致富。當年,農戶收入最多的就有2.3萬元、最少的也有1萬余元。
2015年,他又承包了該縣的移民后期扶持項目——白魔芋發展基地450畝,因為要成片種植,他發動群眾落實地塊,大力發展白魔芋,又請西南大學白魔芋研究中心教授張社林長期提供技術服務。因項目成效顯著,2016年,縣政府扶持36萬元,讓阿初日坡繼續承包和推進這個項目。
用辛勤的汗水,一步步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當自己致富后,他心里裝著眾鄉親,通過縣委、縣政府及縣魔芋辦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不斷進取,阿初日坡成為了帶領村民種植白魔芋脫貧致富的“領頭雁”。
致富后的阿初日坡,對美好未來充滿憧憬。為了方便目前已讀小學的三個孩子,他在對坪鎮修了一個磚房,讓自己的父母親在對坪鎮照顧孩子上學?恐趧诘碾p手和聰明才智,一家人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創辦合作社——成為群眾致富“主心骨”
2014年4月,阿初日坡通過縣魔芋辦“借芋還芋”扶持政策,注冊300萬元資金,在水路、公路較為便捷的金沙江畔的對坪鎮成立了“金陽永信白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致力于發展、帶動當地農戶進行現代化的白魔芋種植及深加工,直接對外銷售優質小種芋和商品芋,促進芋農增收,助推精準脫貧。
“為壯大合作社規模,做大、做強、做優白魔芋產業,促進合作社成員增收,我們長期與中國魔芋協會會長張盛林教授開展技術合作,為合作社規;l展白魔芋產業提供技術支撐。”阿初日坡告訴記者,請專家教授來輔導,就有了科學保證,再擴大生產、建設白魔芋基地都有了產業發展的后盾。
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合作社以“永恒發展、誠信經營、成員互惠”為宗旨,以統一規劃、統一種芋供應、統一物資采購、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技術培訓,統一采挖、統一上市“七個統一”的產業運作模式,為入社成員提供白魔芋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白魔芋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千方百計提高農民專業化組織生產程度,最大限度地提升產業效益,達到節省成本,增加單產,促進芋農增收。入社農戶也越來越多,目前已達到250戶。
“去年,我們合作社僅在自己的魔芋基地挖出來的鮮芋種子就有20萬斤,全年總共出售魔芋種子30萬斤。”阿初日坡告訴記者,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實行科學化的管理,精準化的生產建設,已發展成為該縣極具代表性的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目前,合作社在放馬坪鄉、紅聯鄉自建無公害標準化白魔芋基地2000畝,年采挖鮮芋總產量1500噸,均可提供150噸種芋和900噸商品芋,實現總產值達540萬元,盈利200萬元左右。
2016年,永信合作社又在對坪鎮新建占地面積2500平方的白魔芋加工廠,年烘烤干芋片400噸以上,帶動120人就業。
如今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群眾發展產業致富的“大課堂”。